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对于维护公共健康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确保疫苗接种安全是保障公众健康的关键一环,尤其在经历了长春疫苗事件之后,如何加强疫苗接种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确保接种安全的措施:
1、提升疫苗监管力度: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多次强调接种安全的重要性,并要求各地将接种安全和规范操作放在首要位置。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选派工作组到各省份驻点指导,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及时解决接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完善疫苗管理工作机制:
- 建立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对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等进行评估,确保疫苗的质量。
- 加强疫苗异常反应监测报告工作,提高调查诊断及鉴定水平,建立包括基础保险、补充保险在内的多层次保险补偿体系。
3、强化疫苗流通和使用全过程追溯管理:
- 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疫苗生产、流通和使用全过程追溯管理,确保疫苗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 省级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指导疫苗生产企业选择具备良好冷链储运条件的配送企业,采取分段接力方式配送疫苗。
4、加强疫苗储存和配送管理:
- 北京市疾控中心通过政府采购招标方式选定具有专业资质的物流公司负责疫苗仓储及配送业务,确保运输储存符合冷链要求。
- 疫苗发放过程中严格执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同时发放疫苗相关资质文件。
5、规范接种单位设置和管理:
- 承担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是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认可的、规范的免疫预防门诊,由具备资质并且每年经过专业培训的接种人员实施疫苗接种。
- 接种完成后,接种人员还会对儿童发生的任何怀疑与接种有关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上报,各级疾控机构相关人员会对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及时进行分析、判断。
6、加强疫苗接种人员培训和考核:
- 医疗卫生机构承担预防接种职责与任务的医务人员要通过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
-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加强预防接种工作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划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
7、提高公众对疫苗接种的认知和信任:
- 政府应加大对疫苗接种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疫苗接种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 通过科普教育、媒体报道等方式普及疫苗接种知识,消除公众对疫苗接种的疑虑和误解。
8、建立完善的疫苗监管体系:
- 建立全国统一的疫苗监管信息平台,实现疫苗从生产到使用的全程可追溯。
- 加强对疫苗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疫苗生产过程的合规性和质量可控性。
- 定期开展疫苗安全性评价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确保疫苗接种安全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协作,包括提升疫苗监管力度、完善疫苗管理工作机制、强化疫苗流通和使用全过程追溯管理、加强疫苗储存和配送管理、规范接种单位设置和管理、加强疫苗接种人员培训和考核以及提高公众对疫苗接种的认知和信任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安全、有效的疫苗接种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